欢迎访问信息百科,专业百科知识网站!
手机版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百科精选 >王莽改制

王莽改制(王莽主导的新朝社会改革)

发布时间:2024-01-22   作者:持枪    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王莽改制

王莽改制,又称王莽新政,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,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“托古改制”。包括土地改革、币制改革、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。王莽仿照《周礼》的制度推行新政,屡次改变币制,更改官制与官名。并且,以王田制为名,恢复井田制。还把盐、铁、酒、币制、山林川泽收归国有。将耕地重新分配,又废止奴隶制度,建立五均赊贷(贷款制度)、六筦政策,以公权力平衡物价,防止商人剥削,增加国库收入。而刑罚、礼仪、田宅车服等仪式,也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。

中文名称:王莽改制

别称:王莽新政

时间:公元8年

改制内容:土地改革、币制改革等

背景

西汉后期,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,统治阶级“多畜奴婢,田宅无限”,奢侈挥霍,弄得民穷国虚,土地兼并和奴婢、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,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,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,各地起义不断。公元8年,王莽接受孺子婴(刘婴)的禅让后称帝,改国号为“新”,以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为新朝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。王莽即“新太祖”,也称“建兴帝”或“新帝”,于公元8年腊月至公元23年十月初六在皇帝位。即位后的王莽在这种情况下,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,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,巩固自己的统治。汉末的动荡为王莽专权提供了机会,王莽没有抓住儒家统治思想的基本精神,将儒家经典中的"器"当作治世之道,"奉古改制"迅速走向灭亡。[1]

政治

改革官制

如在中央官职中,更名大司农为羲和,后改为纳言,改大理为作士,太常为秩宗,大鸿胪为典乐,少府为共工,水衡都尉为予虞,光禄勋为司中,太仆为太御,卫尉为太卫,执金吾为奋武,中尉为军正。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:太守改为大尹(或卒正、连率)、都尉改为太尉、县令(长)改为宰。等等。此外,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,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、大司徒司直、大司空司若,列于九卿;置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,后又典兵,位上卿;设司恭、司从、司明、司聪、司睿等五大夫;在地方,州置牧副,部置监副,等等。王莽根据古籍,更改了秩禄之号,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,附庸1511人,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,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。因此,贪污受贿、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在各级官吏中层出不穷。至于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则穷困潦倒,甚至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。

修改地名

王莽还更改了许多地名,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,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,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故地。如“山阳郡”更名为“巨野郡”。

冻结奴隶制度

对现有的奴隶数量冻结,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、婢女。使其自然消灭。

经济

王莽在居摄和篡位称制期间,先后四次改易币制。从政改口号及其假托的学理依据来看,王莽似乎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。但事实上王氏改制的各项举措背后,又往往隐藏不可告人的目的。就币政层面而言,频繁推出的新版货币让百姓不堪其扰,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被严重扰乱。朝令夕改、换算不合理、铸币机构冗杂、材质多样、面值繁复,这是该时期货币政策的几个典型特点。[2]

文化

在教育、祭祀、法律、音乐、漏刻、建筑、历法、度量衡、车辆制作的方面也有革新措施。

音乐

居摄三年(公元8年),王莽下书曰:“遏密之义,讫于季冬,(张晏曰:“平帝以元始五年十二月崩,至此再期年也。”师古曰:“虞书:‘放勋乃徂,百姓如丧考妣,三载,四海遏密八音。’遏,止也。密,静也。谓不作乐也。故莽引之。”)正月郊祀,八音当奏。王公卿士,乐凡几等?五声八音,条各云何?其与所部儒生各尽精思,悉陈其义。”天凤六年(19年)初献新乐于明堂、太庙。羣臣始冠麟韦之弁。或闻其乐声,曰:“清厉而哀,非兴国之声也。”

漏刻

居摄三年(公元8年),王莽奏请太后,称得“铜符帛图”,并借此“请共事神祇宗庙,奏言太皇太后(即孝元皇后王政君)、孝平皇后(即王嬿,后来改封为黄皇室主),皆称假皇帝。”该奏中请“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,漏刻以百二十为度,用应天命。”奏可。

此次改漏刻为一百二十度,是和该奏中所说的汉哀帝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的故事有关。王莽该奏中称,“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书,更为太初元将元年,案其本事,甘忠可、夏贺良谶书臧兰台。臣莽以为元将元年者,大将居摄改元之文也,于今信矣。当时汉哀帝在改元诏书中对漏刻进行改革,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”。颜师古曰:“旧漏昼夜共百刻,今增其二十。此本齐人甘忠可所造,今贺良等重言,遂施行之。事见李寻传。”

历法

天凤六年(公元19年)春,王莽见盗贼多,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,六岁一改元,布天下。下书曰:“紫阁图曰‘太一、黄帝皆仙上天,张乐昆仑虔山之上。后世圣主得瑞者,当张乐秦终南山之上。’予之不敏,奉行未明,乃今谕矣。复以宁始将军为更始将军,以顺符命。易不云乎?‘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。’(李竒曰:“易道生诸当生者也。”师古曰:“下系之辞。体化合变,故曰日新。”)予其飨哉!”欲以诳燿百姓,销解盗贼。众皆笑之。

地皇元年(公元20年)“改元曰地皇,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。”

度量衡

始建国元年做新嘉量以统一容积。

结果

王莽的改制不但没有缓解当时的阶级矛盾,反而进一步激化。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十月初一,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。初三天明,王莽逃往渐台,公卿大夫、宦官、随从还有千余人。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,部下死伤略尽,退至渐台。将士全部战死。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,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,校尉公宾就见了,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,得知尸体还在后,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,王莽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肢解。几天后,王莽的头被挂在南阳宛县市上,而王莽的改制也随着新朝的灭亡和王莽死去而画上了句号。

影响

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、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,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。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,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,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。这些利益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、对王莽改制过高的期望,一旦事与愿违,这些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。知识分子如此,其他阶级、阶层也会如此。

王莽改制中的改名。王莽要匈奴改为“恭奴”、“降奴”,将“单于”改为“善于”、“服于”,改“高句丽”为“下句丽”。他又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,不仅导致边境冲突,还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,无法脱身,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,造成了北方边疆民众深重的灾难。

王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,无论地名、官名、建筑名,差不多都改了,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。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,王莽却一改再改,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,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。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,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,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。不但影响效率,造成浪费,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。

评价

王莽称帝及其改制,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,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、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。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、经济措施,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,维护其统治,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,既触动了豪强地主、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,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,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,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、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,成为众矢之的。

王莽新政的失败,是西汉没有前车之鉴、发展失败的延续。在当时,它需要官僚体系治理国家,但是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,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;国家放开土地,鼓励竞争,就会引发土地兼并,造成社会两极分化;如果将土地收为国有,平均社会财富,又会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。这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的悖论,此后2千多年里,任何王朝,都没有逃脱西汉帝国谱写的命运。

王莽改制的失败,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,但他性情狂躁、轻于改作,一味慕古、不切实际,刚愎自用、所用非人,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,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、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,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。

参考信息

1.汉末统治思想与王莽改制·中国知网

2.王莽改制的币政举措研究·中国知网

上一篇 : 海豹人

下一篇 : ARCH模型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时尚女人
健康养生
生活百科
美食百科